昨天,历时近三年的艰苦建设,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试生产。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码头,大幅降低了职工作业强度,还开创先河地造就了一批“桥吊女司机”。今后,年通过量达630万标准箱的“洋四期”,将为上海港的世界强港建设添砖加瓦。
三块屏幕记录1公里外场景
双手操纵摇杆,眼睛紧盯着屏幕里摄像头拍下的场景。吊钩缓缓落下,抓起一个集装箱。上港集团尚东分公司桥吊远程操作员黄华正不紧不慢地操作着。三台显示器从不同角度监控着现场操作的全过程,出现任何小问题都能及时被发现。
黄华曾是盛东分公司的一名桥吊司机,去年10月,作为尚东首批组建的10位司机团队中的一员,他成为自动化码头桥吊的“先行者”。
“再也不用爬上几十米桥吊,弓着身子在3平方米的驾驶室里作业了。”回忆起以前的工作场景,他坦言,一天下来腰椎颈椎都难受。如今,所有的操作只要在距离桥吊一公里以外的控制室里完成即可。
虽然工作强度大大降低,但在他看来,这一切得来并不容易。“以前每个箱子都是自己看着对准、吊起放下,耳朵能听到声音,眼睛能看到场景,甚至箱体的震动都能感受到,有什么问题一下就能发现。现在离得远,出现异常情况全部要根据27个摄像头进行判断。这就对司机提出了更高要求。”为了能够让系统日臻完善,让后来者更熟练地掌握,黄华和同事们与系统开发人员一起合作,经过长时间的摸索,才有了今天的成果。
他说,那段时间,每天都在反复地调试中度过,结束一天的工作后,还要回去写总结,将一天中碰到的问题写下来,第二天再操作解决。一个月只回家两次,与洋山港为伴称为了生活的主旋律。“新事物的习惯总需要一个过程,现在看来,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
6个月培养出首批“女司机”
邵妙娜,曾经是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一名检查口文员。
今年,她主动申请,来尚东分公司担任一位轨道吊的远程操作员。她的理由很直白,“放在以前,一个女司机去开桥吊那简直是天方夜谭,现在这些都成为现实。可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机会来尝试。”和邵妙娜一样的女司机共有5名,今后,团队还将进一步扩充人手。
“前期培训就做了6个月,自动化的系统操作便捷,效率大幅提高,其实从不会到学会只需要短短一周时间,剩下的就是反复操练。”邵妙娜已经熟练掌握了轨道吊的操作,她一边说着,一边演示了起来。
她说,相比于在进场道口给司机处理单据提供人工服务,现在的工作大不相同。事实上,在控制室里,这样的工位有十余个,而在码头现场,则是空无一人。